第22章 欢迎加入真相记录者的行列
操练场上,战士们拼刺刀的呼喝声在山谷间回荡。史沫特莱的相机镜头缓缓移动,先是捕捉到战士们被汗水浸透的后背,继而定格在卡尔逊那本写满英文笔记的牛皮本上。
"卡尔逊先生,"史沫特莱调整着焦距,突然开口,"我查过你的履历。1927年,你随海军陆战队在尼加拉瓜参与过**桑地诺起义?
卡尔逊的手指在笔记本上停顿了一下。"那时我刚从军校毕业,"他的声音低沉,"作为军人,我们只懂得服从命令。"
史沫特莱锐利的目光从取景框上方投来:"现在呢?以一个观察者的身份,你怎么看待那段经历?"
卡尔逊合上笔记本,望向操练场上那些衣衫褴褛却目光坚定的战士。"现在我知道了,那是可耻的**行径。"他转向史沫特莱,"就像这些八路军战士让我明白,真正的军人应该为什么而战。"
一阵山风吹过,卷起地上的黄土。史沫特莱放下相机,语气缓和了些:"看来这趟华北之行确实改变了你。"
"不止是改变,"卡尔逊**笔记本封面上烫金的美国海军徽章,"更像是一场灵魂的拷问。这些天我一直在想,如果当年在尼加拉瓜,我们遇到的是一支像八路军这样的军队......"
史沫特莱突然停下脚步,伸出手来:"我为先前的敌意道歉。看来我们都在这场战争中寻找答案。"
卡尔逊郑重地说:"是你的报道指引我来到这里。你知道吗?你在《法兰克福日报》上描写八路军伤员的那篇通讯,让华盛顿的许多同僚都开始重新审视中国战场。"
远处,一个瘦小的战士正把自己的草鞋让给更瘦小的战友。史沫特莱迅速举起相机,快门声清脆地响起。"看那个孩子,"她轻声说,"他们一无所有,却总想着给予。"
卡尔逊顺着她的视线望去,快速在笔记本上记录:"这正是最震撼我的地方。在美国军队,我们强调个人英雄主义,而这里......"他的笔尖顿了顿,"每个人都在为同一个理想奋斗。"
"因为他们相信这个理想值得为之牺牲。"史沫特莱调整着光圈,"你知道吗?昨天有个小战士告诉我,他最大的愿望是等胜利后,能坐在教室里学写字。"
卡尔逊合上笔记本,声音有些激动:"我要把这些都写进报告里。不仅是军事观察,还有这些......这些活生生的人!"
"小心你的外交官身份。"史沫特莱提醒道,但嘴角带着笑意,"不过,欢迎加入真相记录者的行列。"
夕阳西沉,操练场上响起收操的号声。两人并肩走向炊烟升起的地方,身后是继续加练拼刺刀的年轻战士们。卡尔逊突然问道:"你说,等战争结束,他们会记得我们吗?"
史沫特莱拍了拍相机:"只要这些影像和文字还在,历史就永远不会忘记。"
朱老总将卡尔逊引入一间简朴的土坯房,屋内陈设极为简单:一张木桌,几把长凳,墙上挂着作战地图。他做了个请的手势:"参赞先生,请坐。"
卡尔逊在咯吱作响的长凳上落座。"总司令,"他开门见山地说,"这次考察彻底颠覆了我对军事力量的认知。八路军不仅是为民族生存而战的军队,更是一个近乎完美的政治军事共同体。"
"哈哈!"朱老总爽朗的笑声在屋内回荡,他拉过一把木凳坐在卡尔逊对面,"你这个美国军官倒是看得很透彻。政治工作就是我们的生命线,是抗击侵略者的精神支柱。"
康克清提着冒着热气的水壶进来,给两人各倒了一碗山茶。"卡尔逊先生,尝尝我们太行山的野茶。"她温和地说。
"谢谢。"卡尔逊双手接过粗瓷碗,继续道:"这半个月,我从总部到连队,甚至和炊事班的战士都长谈过。最令我震撼的是,每个士兵都能清晰地阐述他们为何而战。"
朱老总赞许道:"看来你确实走得很深入。"
"不仅如此,"卡尔逊放下茶碗,眼中闪着兴奋的光,"你们的游击战术给了我全新启示。我在欧洲战场见过堑壕战的僵局,而八路军的战术灵活得像山间的溪流,无处不在又难以捕捉。"
朱老总摩挲着茶碗边缘:"作为外交武官兼记者,你的视角很独特。"
"军人本色而已。"卡尔逊挺直腰板,"总司令,我请求跟随前线部队实地观察游击作战。"
朱老总沉吟片刻:"战线瞬息万变,太危险了。"
"我愿签署免责声明。"卡尔逊坚持道。
朱老总转而提议:"还是说说你来时的见闻吧。"
卡尔逊深吸一口气:"我们跟随一支急行军部队穿越吕梁山。六百人的队伍,二十四小时强行军,穿越冰河、密林,无一人掉队。"他回忆道,"我问一个喘着粗气的小战士是否疲惫,他说:'如果一个人只有腿,我会累的。'"
"你理解这句话吗?"朱老总目光炯炯。
卡尔逊郑重地点头:"现在我懂了。支撑他们的不只是双腿,更是对战争意义的理解,对正义的信念,以及为解放事业奉献的觉悟。"
朱老总欣慰地笑了:"正是这样的信念,让我们在装备悬殊的情况下坚持抗战。"
卡尔逊突然起身,用力握住朱老总的手:"感谢您让我看到了军事力量的另一种可能。这将彻底改变我的军事情报评估方式。"
暮色渐沉,屋外传来战士们操练归来的歌声。卡尔逊的笔记本上,密密麻麻记满了观察心得,扉页上新添了一行字:"真正的战斗力源于信仰"。
晚饭过后,史沫特莱与卡尔逊一同坐在村头的一块石头上。
史沫特莱对卡尔逊说道:“卡尔逊,我得向你坦白,我如今有一个很不好的毛病。”
卡尔逊好奇地问:“是什么毛病呢?”
史沫特莱回答道:“我的毛病就是,只要谁喜欢八路军、喜欢朱总司令,我就会喜欢他。”
卡尔逊接着问:“那如果是不喜欢他们呢?”
史沫特莱语气坚定地说:“那我就恨他!恨他!恨他!这已经无法挽回、无可救药了。”
卡尔逊耸了耸肩,说:“哦,原来是这样。那我只好承认,我也是喜欢朱总司令和八路军的,我承认他们是一些高尚的人。”
史沫特莱说:“我们这两个美国人虽然来自不同的方向,但都被中国八路军和朱老总所吸引。你虽然是美国大使馆的武官,我们却也能成为可以友好交流的朋友。”
卡尔逊说:“嗨,我这个官方人物呀,可能是一个官方不喜欢的人物。”
史沫特莱回过头来,提高嗓音说:“那可就更好了,我们俩就更加是好朋友了。”
卡尔逊说:“我看得出你是个不讲虚荣、不做作的人。”
史沫特莱说:“我是个急性子,总想着事情能马上解决。”
卡尔逊说:“我对你的敬佩,不仅仅是因为你知道许多我所不懂的事,也不仅仅是因为你具有卓绝非凡的胆识,更是因为你作为一个美国人,却宁愿放弃我们所称的文明舒适生活,而投身于中国人民近乎原始的生活之中。”
史沫特莱说:“我的一大愿望就是与那些共同为实现自己的理想而英勇奋斗的人民在一起,这个理想也是我毕生为之奋斗的。”
卡尔逊说:“为了理想而牺牲舒适生活,在人生经历中没有什么能比这更快地赢得我的尊敬了。”
史沫特莱说:“朱总司令做到了这一点,那些我见过的或者将要很快见到的其他人也做到了这一点。有一支军队整个都做到了这一点,那就是八路军。对我来说,这些人就是中国人民牺牲精神的鲜活证明。”
卡尔逊说:“艾格妮丝,朱总司令很关心我的安全,他不愿意让我去前线冒险。”
史沫特莱说:“想法打消他的顾虑吧。我不知道怎样才能办到,但我们可以想想办法。我知道他总是想办法不让我们去碰日本人的子弹。”
参考书目:
2、《中国的战歌》,艾格妮丝·史沫特莱著,江枫译,作家出版社,1986年出版。
2、《中国的双星》,(美)卡尔逊著,祁国明 、汪杉译,新华出版社,1987年出版。
3、《在中国的六个美国人》,路易·艾黎著,徐存尧译,新华出版社,1985年出版。
